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校园新闻>> 媒体视角>>正文内容

新浪网:省锡中谢超同学获全省科技创新最高奖项

省锡中高三(9)班谢超同学的科技创新成果《基于航位推算法定位与深度优先遍历的未知环境遍历系统》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培源奖”是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最高奖项,全省共三项科技创新成果荣获该奖项,小学、初中、高中各一个。省锡中谢超同学是全省高中唯一获此殊荣者,省长亲自授予其奖牌。

  曾被质疑:不会是他爸的研究成果吧?

  获奖名单和领奖通知下发到学校的时候,学校领导提出了疑问,这个创新成果的题目把很多人都弄懵了,根本读不懂,这么高深的研究,不会是他爸爸的成果吧?如果是,那么这个奖就不要去领了,学校不鼓励这种做法。

  学校找他的班主任、通用技术老师、谢超以及他的同学来核实这件事。经调查,这项研究成果确实是谢超独立完成的,他的父亲从事的不是这方面工作,没有能力帮助他做这样专业的科技研究。他给学校展示了他的论文手写稿、手绘电路图、VB代码草稿、遍历系统测试照片。几十页草稿写得密密麻麻,展示了其艰辛的、执著的研究历程。

  老师和同学说他对电子科技方面一直很感兴趣,高中三年一直利用课余时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高一的时候,谢超同学参加了匡园文学社,给文学社提供技术支持,文学社的专业排版设计软件Indesign也是他率先学会使用,并教给其他社员。在文学社社刊《匡园》的设计、改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谢超同学是从高二开始着手研究完全遍历算法的,历时一年多,反复演算、反复试验,查阅资料、向老师请教、和同学探讨,每一步研究都非常扎实严谨。

  推陈出新:提出完全遍历新算法,可应用于清洁、国防等领域

  谢超同学关于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论文共计49页,洋洋洒洒四余万字,摘要、关键词、目录、参考文献等一应俱全,非常规范。全文共分为绪论、定位方式分析、一代车、二代车、遍历算法、三代车、上位机监控软件、总结等八个章节,详细地阐述了他的创新成果。

  他开发了一个由搭载传感器的模型车和上位机监控软件构成的完全遍历系统,提出了基于深度优先遍历的完全遍历算法,并通过演示、分析、比较证实了该算法的简单高效性。该系统可应用于遍历机器人,在清扫、收割、探矿、国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他的研究灵感来源于校园割草机。一天,他看到工人师傅在学校草坪上割草,空气中充满着青草的香味,令人神清气爽。但是,工人师傅却很辛苦,推着割草机来回跑,大汗淋漓。他觉得这种劳动应当由智能机器人来完成,但是未知环境中有许多未知的障碍物,怎样让机器人绕开障碍,最大限度地遍历草坪呢?

  他开始到学校的“想像·创造”课程基地去阅读相关书籍、到中国知网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基地的实验室进行试验。曾经在“想像·创造”课程基地选修的《CAXA》、《SKETCHUP》等课程,跟计算机老师学习的计算机语言以及在《基于IT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习的论文写作、项目研究方法,给他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他又自学了新的计算机语言和通用技术课程,一遍又一遍地推算新算法,并反复做试验,经历三代车的试验,他最终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来采集障碍信息,由步进电机构成开环系统,航位推算定位。他最终推算出的完全遍历新算法,遍历率高达95%以上,比原来的算法在精读、效率、可行性方面要高得多。

  省锡中“想像·创造”课程基地是该校四大省级课程基地(人文课程基地、想像·创造课程基地、巅峰体育课程课程基地、云学习课程基地)之一。省锡中与新南威尔士大学、江南大学等合作,共同建设“想像·创造”课程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影视制作中心、3D打印加工中心、创客中心、智能控制(机器人)实验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服装设计中心等活动与学习场馆,并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工业设计”、“机器人设计”、“创客”、“微电影”、“建筑模型设计”等在内的近三十门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覆盖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物理、艺术、综合实践、选修Ⅱ等学科,许多课程都是跨学科的全新课程。丰富高端的课程、设备精良的想像创造实验室为学生的科技创造插上了翅膀,点亮了他们的科技梦。这里也正是谢超同学创造发明的孵化地。

  展望未来:用奖金设立科技奖学金

  谢超同学还获得了一千元的科技创新奖金。当记者问他打算如何使用这些奖金时,他说他想在省锡中设立“科技创新奖学金”,激励学弟学妹们进行科技创新。凭借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专研精神和创新成果,语数外成绩并不突出的他获得了西南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并已通过了初试。他说,他未来打算攻读他热爱的电子科技专业,并打算上大学后抽空回省锡中开设电子科技方面的课程,带着学弟学妹们一起做研究。谢超表示:“学校的科技创新环境、丰富的课程以及我的老师们,给了我非常大的自主研究空间,并给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与支持,一并感谢。同时,我想为学弟学妹们做点什么,进一步浓厚学校的科技创新氛围,把这种好的传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