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课程教学>> 学科建设>> >>正文内容

形式改革与内容优化

形式改革与内容优化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课异构

基于高品质高中建设的需要,历史教研组不断深化课堂形式的改革与课堂内容的优化。2019年12月11日,历史教研组缪宇、刘爱国老师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主题,分别围绕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展开同课异构,呈现了两堂精彩的校内公开课。

刘爱国老师从比较的视角导入新课,以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及其制度为对比,显示了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特点及其态度。新课讲授中紧密围绕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梳理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外交成就。特别深入探讨了“一边倒”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内在理路的一致性。之后,又分析了1953年底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以及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取得的外交成就——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的成功参与,解释了新中国由敌我分明的革命外交向和平共处的务实外交的转变。这堂课成功地将横向、纵向的历史相结合,展现了刘爱国老师对史实的熟稔与表达的娴熟。

缪宇老师紧密围绕着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精选史料,将整堂课分为辞旧迎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站稳脚跟——与苏联等17国建交、崭露头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开局面——日内瓦会议四个部分。缪宇老师通过形象生动的文献史料解读了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及其政策缘起、发展、形成的过程,呈现出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以图片史料展示了在三大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所取得的外交成就。之后,又以文献史料引出新中国外交的转向——由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以及这一转变的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内涵。在这堂课中,具有深厚的史料功底的缪宇老师运用多边档案互证的方式对史实进行辨析,传递给学生“孤证不立”的精神。

同课异构活动结束后,教研组各位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如张雪亚老师指出刘爱国老师的课需要优化配置各部分的比重及时间分配,刘强老师指出缪宇老师的课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各部分标题,使之更具有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