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校园新闻>> 新闻报道>>正文内容

走进传统文化现场(一)丨在一砖一瓦中触摸无锡的城市文化脉络

走进传统文化现场(一)丨在一砖一瓦中触摸无锡的城市文化脉络

漫漫砖瓦史,点滴扣人心。中国是世界烧结砖瓦的发源地,曾发现过世界第一块烧结砖,“秦砖汉瓦”广为人知,后砖窑辉煌兴于唐宋,旺于明清。无锡古运河畔的大窑路古窑群遗址是明清时期江南砖瓦的重要生产、贸易基地。鼎盛时期,大窑路附近有砖瓦窑数百虚,窑民数千人。

上个周末,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走进传统文化现场”项目组的同学们来到了承载无锡“窑码头”历史记忆的窑群遗址博物馆,于一砖一瓦间,寻找无锡的城市文化脉络。

一觉秋已至,满庭桂芬芳。穹顶万里澄澈,诗情乘上,放眼看今古,大河滔滔,文化悠悠。

下了车,沿着河流走过一排排老式平房,还未到目的地,就看见附近大大小小的砖窑洞,有人好奇地走进去看,只能看到废弃在洞内的垃圾,穿过小巷,便到了位于南长街附近的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门前便是游船码头,馆内面积不大,却承载着无锡作为“窑码头”的辉煌历史。

透过博物馆的壁窗,似于一瞬间穿越千年历史,看到了群窑排列,人民劳作,车船不息;看到了安居乐业,盛世太平,看到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真真应了太白的一句“山高水远,物象万千”。

论语中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说陶瓷代表了中华文化中“文”的一面,那么砖瓦就代表了“质”的一面。“质”既指本体,也指朴素。古代的砖瓦“上乘帝王贵胄之尊,下续风水龙脉之气”在一宫一墙的宫廷气象里保留,在一朝一代的风雨沧桑中延续。而砖瓦留给我们的,又岂止于此?砖瓦承载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慎终追远;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江南园林的一步一景;是文人士族的恬适雅致……砖瓦依然成为了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砖瓦,便少了那一抹厚重凝华的底色,少了无数被寄予了思念的归宿。”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楼展区的模型,走在玻璃台阶上,足下是江南百景,踏过的是人声与时间,是历史的纵横。貌似喧嚣的历史就在眼前,就在耳畔,从未消失。南下塘的繁荣不减当年甚至更盛,人来人往,而真正用心进入窑群遗址博物馆欣赏文化的又有几人?古街的商业化,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是福亦是祸。难道砖窑文化就这样迷蒙在江南烟雨中了吗?我不愿。至少,我们还在。至少,还有那么一群人,愿意去找个下午,陪陪本地的阿姨,听听这里的故事。

 

多姿江南,万种风情,驻足回首,不负此行!——华梓焱

昔年繁华水,今遗老窑头。上塘十里店,下塘尽火候。清水颜色喜,金砖性巧音。曷慰三冬冷?码头千里声。楼头多旗落,门前几度兵。青砖碎旧漆,谁马乱新泥?易我本色衣,持我土烧戟。走我砖瓦河,卫我故国城。炉火散春风,鞍马化秋尘。铁销丝竹默,大河水更流。请君休疾去,窑砖有言说。—— 许嘉旎

400余年长盛不衰的大窑路,在砖瓦贸易的同时,蕴养了独特的民风民俗。运河上善之水与窑炉淬炼之火,烧结出了细密质朴的砖瓦,也烧结出了灵巧朴实、爱国忠贞的人格。这样的江南人民,可以在迷蒙烟雨中吴侬软语,也可以在烽火狼烟中砥砺奋战。在民族大义前,窑民自主组成窑兵,抗击倭寇,保家护国。历史发展中,商业街的繁荣取代了当年的大窑,但这份文化不应被遗忘,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窑群遗址博物馆依水而建,粉墙黛瓦间,依稀可见曾经的风貌。只要它在,文化就在,我们的“根”就在。——梁诗雅

“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央摆着的三个大展柜,其中便有镇馆之宝“金砖”,据说是专门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故又有“京砖”之称。走入隔厅窑洞样式的拱门,便被脚下巨大的无锡古窑遗址沙盘所震撼,蹲下细看,还能看见大大小小窑洞的名称,以及正在努力干活的窑洞工人,上到二楼便是几道长长的展柜,陈列了由泥人所做的古代场景,有皇帝出巡,求雨祭祀等。从尽头的楼梯下去,有一扇拱门通向户外,展品被陈列在一个个窑洞状的展柜里,是烧窑时会用到的工具。离开博物馆,回想看到的各类展品,我不禁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希望无锡的“砖瓦文化”也能被更多人所了解!——丁忻怡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不仅是一个陈列文物的地方,更是一个让我们静下心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悟劳动人民智慧和风采的佳地。

走进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看到的不应只是过去,更应是未来。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让我们带着曾经的记忆与辉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