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人本追求激发教育活力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7日 点击数:

      5月18日,距离高考不足20天,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三(7)班学生依然走进微机房上艺术课,学习PS(修图)技术。根据学校安排,高考前毕业班每周要有一节艺术课和两节体育课。“很放松。”学生们说。   在锡山高中,学生们把大量时间用于各类活动与体验式课程,不补课,无题海。即使到了高三,所有课程仍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体育、艺术课一直开到5月25日。怎样保证学习成绩?这是每年数万名来锡山高中考察学习的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对人生命的成全。”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说,但这与高考并不矛盾,“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应试的基本素质、能力,一个高素质的人面对考试时,也应该能够体面、优雅地通过。”   教育信仰:对人生命的成全   在一次家长会上,唐江澎问一位家长,活动多了,担不担心小孩的学习成绩。家长说:“你们玩就玩吧,考好就行了。”   这一句话道明了高中校长都明白的一个“道理”:没有升学率,什么样的理念、改革,都难有人喝彩。本世纪初,锡山高中也曾出现过因高考成绩不佳而暂停校本课程改革的现象。   难道要取得好的高考成绩就只能实施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就会影响成绩?锡山高中破解了这一命题。   唐江澎认为,普通高中的两项传统任务——准备升学和准备就业,是其阶段性的功能定位,是工具性价值,而培养生机勃勃的人,培养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这其中,升学只是应有之义。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胡金波评价:“江苏省锡中走出了一条不为高考、赢得高考的素质教育之路,跳出了‘考试引导教学、教学服务考试’的怪圈,畅通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上并行不悖的道路,给不信素质教育、不为素质教育的人提供了现实样本。”   优质教学:创造课程改革的范式   5月4日下午,在锡山高中一号教学楼的录播教室里,数学组正在开展每周例行的校本教研活动。全组的教师围桌而坐,听课、评课、专题报告、读书交流,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进行着。录播教室外,电子屏上显示着各学科组校本教研活动的时间表,全校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跨组交流。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锡山高中关注的是教育理念的落地途径,即在学校终极价值追求的宏观视野里,致力于探索优质教学,争取在课程、教学细分的具体领域内找到现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策略。   比如教师口中的高频词“目标分解”,就是将课程标准的每一个目标要求,具体转化为模块、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付诸实施。在分解过程中,教师们发现“最紧要的是看学生历经了不论何种形式的课堂学习之后,是否发生了切切实实的转变”。于是,课堂自觉走向“人的回归”:在目标叙写时,能从学生视角,把课标中关于教学目标的概念性、模糊性的规定,具体转化为清晰的、可观察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行为的描述。   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实际上,锡山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也曾面临过尴尬的境地。杨志文从2002年起就担任数学教研组长,他回忆:“2006年,数学组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不要说竞赛没人辅导,就连正常安排高三的课务都有些困难。”   2006年前后,锡山高中启动“找回教研组长”计划,当时重点放在学科领袖上。“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位教研组长在区里有影响,这个学科就在区内有地位。”唐江澎说,从那时起,锡山高中就开始制定并落实“学科三年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的内容往往直白而具体,都是基础性工作,比如,“每年教研组内骨干教师人人要做学术讲座一次,要有讲稿和PPT演示文稿”。效果慢慢地就显现了。   作为“学科三年发展规划”工作的升级版,2009年11月,“学科教研中心”创建工作启动,致力于打造更高品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锡山高中的教师不是单兵作战,他们是一个团队。”唐江澎说。   学科的教育价值终究要体现到课程上。2010年,当“学科教研中心”工作不断推进的时候,一场关于学科价值的追问开始了。怎么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对本学科教育价值的理解?学科宣言制定工作迅速在全校推开。   物理组最初提出“厚德载物,格物致知”,这句“高大上”的学科宣言曾让全组教师们信心十足。然而通过讨论大家又发现,“这样的学科宣言其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既不能体现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也没有指明育人价值如何实现。”在物理组教师李铁的记忆里,当时想得最多的就是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到底什么才是最物理的?”   “追问是最有力的思考方式。”唐江澎说,“学科宣言”虽然简单,但实际是把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一个大“翻转”。   激发活力:民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4月12日,锡山高中教学楼的公告栏里多了几张盖着“模拟城市宣传部”大红戳的红纸。其中一张,清楚地写着“高一年级部分公共区域如厕所的门和灯损坏较多”,并注明“如还有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直接向模城政府反映或向模城信箱投建议,由模城政府负责办理”。   “模拟城市”是锡山高中的一个特有机构。用学生李奕君的话来说,这像个“升级版的学生会”,凡这个机构通过的议案,学校必须办理;凡通过的提案,学校15个工作日内必须给予答复。   什么是现代学校?唐江澎认为,它必须是民主的组织,“如果没有民主氛围,一个人就难以成长为有血有肉、有丰富精神生命的人”。   在课堂上,锡山高中特别倡导对话式的课堂,突出师生平等,力戒教师权威主义,培养学生独立精神。   教学、课程与管理宽松而又充满民主化意味的制度设计,为学生自主性成长提供了空间。锡山高中的学生不仅通过“模拟城市”“校园银行”“学生宿舍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彰显他们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而且在课程设置中也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2009年,无锡地区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产生了一大批收入较高的中产阶层,教育的需求随之发生改变,富足的家长更多关注学生的品格教养、志趣品位、视野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唐江澎把课程选择权交给了学生。锡山高中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学生最关注的领域依次为:创新能力、特长爱好、学会交往、生活技能、耐挫素质、团队领导。学校据此开设了一系列选修课程,学生没选的坚决不开。如百年校庆时,唐江澎很想开发一门校史校本课程,但这门课排在学生需求的最后一位,最后就直接放弃了。相反,一名叫王天祥的学生因为喜爱音乐,特别是一种叫“阿卡贝拉”的曲种,在学校的支持下,他直接将其变成了一门选修课程。   同样,在锡山高中学生日常生活的班级内部,民主种子也不断发芽。班主任王晓健的班级里,所有的班级事务、三好生名额以及各类评选等,都由学生做主。这个班级不仅有班委会,还有仲裁委员会,而班主任的角色被定位为“观察者、救火队员和首席成年人”。“我不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提供理性、成熟的建议。”王晓健说,用民主方式来教育,民主就不仅是教育,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锡山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参加活动大多由自己做主,甚至有一年暑假,学生们办了一场大型的慈善晚会,唐江澎还是看到了当地媒体的报道后才知道的。   值得一提的是,锡山高中的民主并不仅限于学生。全校一年甚至都开不了一次全校职工大会,教师是自己发展的主人。唐江澎常对老师们讲,级部主任要越当越像校长。校园成了一座“教师继续教育学院”,教师们在让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发展带来广阔天地。   艺术组的80后教师黄宏,在美术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0多个年头。两年前,他结合自己的兴趣,参加了关于“微电影”的专项培训,很快就开设了“微电影”校本课程。2013年,他所参与设计的“校园微电影”课程,获得全国首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同样是艺术组的朱海莲老师,利用暑假参加了工业设计的相关培训,回校后就开发了“艺术设计”等校本课程。   “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方式,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高度。”唐江澎说,一个自觉自主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带来了不断变化、更新的“源头活水”,不仅实现了自身专业成长的“再出发”,更让学校充满无尽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