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小故事 大道理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8日 点击数:

创新人才培养:小故事 大道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培养造就大量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国家战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如何创造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社会环境?6月11日,全国政协书院——创新中国读书群组织的线上专题交流活动,以“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教育在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展开。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作为主持人,结合对《一个真实的创新中国》的阅读体会,组织委员们在“云端”展开了思想碰撞。本期摘编部分委员观点,以飨读者。

 

小故事 大道理

 

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有一个叫“模拟城市”的组织,格外受学生们的欢迎。它已成为我们校园学习环境之外另一种独特的“社会环境”。因为这里拥有独立的规则和文化,有自成体系的管理系统、金融系统、服务系统。在这座“城市”里,有学生组成的“人大”、“政府”、“法院”,以及学生选举产生的“市长”和“居委会主任”,还有“媒体中心”、“诚信超市”、“学生银行”、“食品检验检疫中心”,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

 

2017年12月,学生李烨因兴趣加入了学校“模拟城市”组织中的“食品检验检疫中心”,和该中心20余名同学一起,每天利用上午大课间时间,对餐饮中心购进的各种食材进行检测,重点检测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大米中的黄曲霉素、瘦肉中的瘦肉精等指标是否超标,并第一时间通过餐饮中心里的大屏幕向全校师生公布检测结果。

 

李烨很喜欢这里的工作,这不仅能让她通过食品检测为大家服务,参与到模拟城市的生活中,更让她对类似的工作有了真切的体验,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她选修了学校“面向专业大类的项目研究”中“工程科学创新”课程,由于表现出色,她还申请加入了“江苏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并得到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李家璜博士的专门指导。沿着食品检测的方向,李烨的钻研越来越深,已经获得了4项国家专利(1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2018年,李烨写了一篇论文《基于荧光法的肉制品抗生素检测方法研究》被认为达到了研究生的水平,获得无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的第一名。

 

有了这些体验,她对这个领域有了深刻认识:“这个专业需要的严谨和细致,正是我的两个优点,别人认为非常枯燥的试验,在我看来也非常有趣。”李烨希望将来从事生物制药方面的研究工作。

 

从李烨的小故事中,可以总结几条大道理:

 

第一,在现实情境中激发学生“给世界一个问题解决方案”的强烈意识,让创新者在寻找使命感的学习中不断优化学习动机,变为“分”而学为因“志”而学,把今天的学业与未来大学的专业、立身的事业乃至服务祖国造福人类的志业贯通起来,这是培养献身创造精神的重要基础。

第二,建立指向深度学习的、与大学教育贯通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路径。“课”是创新教育的内容载体,“程”是创造探究的时间保障,期待“强基计划”尽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先修强基课程”体系。

第三,改革人才选拔方式是促使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关键环节。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人才选拔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式。破解“刷题增分”的应试教育顽疾,关键不在“应”的行为与追求,而在“试”的标准与方式。(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