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校园读书人物,是她们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8日 点击数:

我校语文学科教研中心的学科宣言是 “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我们认为,语文课程要培养有终身阅读习惯的阅读者。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品级,要从改变这个民族的阅读习惯开始;优化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要从浓厚这所学校的阅读氛围开始;突破语文课程的困境,要从为学生提供大量亲近文本的阅读机会开始。

为此,我们在学校图书馆一楼,设置了浅阅读大厅,学生可随意进出阅读;在校园新华书店,开设专门的阅读区,学生可以挑选一本好书静静阅读;建设班级书房,在全校高中三个年级和国际部建设有70间班级书房,每间书房配置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书籍近500余本,定期更换,学生可随时就近根据需要自由阅读。与此同时,我们在省语文课程基地建设了实验剧场、演讲厅和辩论厅,这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与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随着600万字人文经典阅读、新诗朗诵、匡园辩论、《雷雨》公演等语文活动持续、常态展开。自2009年开始,我们在每年的寒暑假都进行“匡园杯”读书征文活动,向全校同学推荐好书。同学们在假期进行深度阅读,并撰写读书征文,以读写结合方式提升语文核素素养。


2022年初语文学科家教研中心组织了以“思想的现实意义”为主题的第25届“匡园杯”读书征文评选活动,为全校同学推荐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等四本好书。寒假期间,同学们认真阅读推荐书籍,积极撰写读书征文。开学后,语文学科教研中心组织三个年级的语文老师们对同学们撰写的读书征文进行了认真评选。全校共有32位同学的文章获评一等奖,56位同学的文章获评二等奖,83位同学的文章获评三等奖。获奖海报已经在校园醒目位置张贴。

为浓厚校园阅读氛围,在同学们身边树立阅读榜样,激励更多同学热爱阅读,语文学科教研中心从今年开始,在“匡园杯”读书征文获奖同学中评选出省锡中年度校园读书人物。经集体评议,参与评选的语文老师们在此次获评一等奖的同学们中,推选出12位省锡中2021年度校园读书人物,她们分别是:高一(1)班陈璟菲、高一(6)班李元玥、高一(8)班钱是翰、高一(16)班匡凌娴;高二(2)班陈心意、高二(3)班宫衡依明、二(6)班周如珊、高二(7)班穆瑞莹; 高三(2)班吴思齐、高三(6)班陆欣澜、高三(12)班吴恬、高三(17)班夏艺珂。我们邀请部分年度校园读书人物分享她们的阅读心得,并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读书人”的分享文字吧。

 

高一(6)班李元玥:

我最喜一桌一椅,铅笔一支,或躺或坐或倚,于绿意葱葱的阳台,沉溺于书卷而不能自拔。外界的一切都似静默了,唯有书中的文字在时光中流淌。在时光的河流里,或是于《阿勒泰的角落》中聆听人与自然的交响,或是在《三体》中俯瞰星球文明的深渊,或是自《病隙碎笔》中咀嚼生命的苦涩,或是从《安身立命》中感受大时代下知识分子的人生关怀......一本本书籍,是翻涌在我生命汪洋中的金色浪花,让我能触摸到时间、空间的每个角落,在不断流转的时空中心,思考物与我的关联。

升入高中后,发现读书的地方多了:教室的小书房,图书馆的浅阅读区,楼上的阅览室,静谧的乐群湖畔……无处不可读,无时不想读。现实的叨扰,在打开书的那一刻,便归于宁静。很欣慰生命的某段时刻,或快乐,或落寞,总与阅读一起度过

 

我的推荐:《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百年孤独》中那令我痛心的结尾,“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马尔克斯用传奇的故事,将一个家族七代人面对新事物侵入时的挣扎、被世界抛弃时的无助,刻入我的骨髓,布下难以散去的孤独迷雾。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让我和作者跨越时空心意相连;这就是书籍的力量,打破文化、种族的鸿沟,激发人性的共鸣。

 

 

高一(8)班  钱是翰  

是翰喜好无多,惟阅读与清谈二者,可谓闻斯行诸。常捧书作酣畅态,含英咀华而喃喃自语:“惟书卷可以忘忧。”学友谬赞:“时妙语连珠而口若悬河,或要言不烦而鞭辟入里。”听众微微颔首,称其理论,以为蹊径。余得评价若此,窃喜不已:盖吾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矣!旋反躬自省:日后必勤于徜徉书园,探幽寻理,不负众望。

二零二一,欣欣然得书二十册,泛读其十七,咀嚼余三,又信手翻卷无以计数。长篇小说、文史者虽心向往之,然适逢中考,难以开卷至终,遂多拜读大家散文:一日几篇,三旬阅毕,从不间断,吾心安然——此法适宜学业忙碌之辈;寒暑假期,岁之大余,是翰沉浸长篇大论、系列丛书,非达废寝忘食之境地,也至手不释卷之常态。暑热之中,设小几一张,开大书几本,顿生凉意,不觉光阴流逝;雪飘之间,煮香茗一壶,品诗词几首,神知岁月美好。

自入省锡中,目之所及,匡园书屋、教室书房、宿舍桌柜,皆书脊林立,更无论图书馆之鸿篇巨著,购买者、借阅者争相无数。余之同窗,出入其间,手捧册页,喜形于色,目汲笔录,不亦乐乎!

余自此一步踏入书籍之海洋、学识之天堂,有梁实秋之美食小记、汪曾祺之人间草木、季羡林之处世至理;更有余秋雨之吾家小史,足印天下而行者无疆;余光中摊开左手邀你细品其掌纹;余华之活着,又引起多少书中人、书外客之共鸣……

余不遗余力、手摩心追,但浅获其文笔,更冀得其精髓,然迟迟未逮。

是翰深知:书,读百遍,其义乃见;书,读广博,其人方成。幸得恩师之引领、父母之支持、同学之勉励。以书香满室,期大业玉成,时日更待?

 

我的推荐:《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威廉.夏伊勒 著 

我很喜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历史,它足够凌乱也足够体现不一样的光辉。而第三帝国——这个扬言要做“千秋帝国”实际却只存在了十二年零四个月的国家,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站在自由平等的角度去看待纳粹,摒弃偏见而客观理性,郑重向大家推荐这一本书。

 

 

高二(2)班 陈心意

加速的生活被归纳成压缩包,打开来才发现阅读的时间其实不多。蓦然回首,发现零星琐碎里也有那么多的触动,让人心甘情愿为其按下暂停。给自己的生活添些字句造的砖瓦来叠加生命的厚度,是这一年里幸福的事。阅读中我喜好随时间往不同的方向跑,从挖掘《论语》到寻找后世中国文人的出土重生,又从文人笔墨里漫游到西方的哲学世界。周围人小小的不同都会把目光牵到陌生的地方,在新的领域里留下自己走过的痕迹。阅读路上仿佛没有人是踽踽独行,和他人一起我们找着那些“不太可能又称心如意”的事物,对话悄然发生,思绪飘往远方。阅读是这个时代的定海神针,漂浮的焦躁渐渐凝练成心底的宁静恬然

 

 

我的推荐:《沈从文全集》 

沈从文的著作有东方人文的古典美,又融合了近现代东方不常见的自然元素,在五四后“人的文学”里别具一格,“文学里面有天地,比人的世界大”。他因《边城》而闻名中外,但他的世界却不只有边城。他的著作和人生里有一个向内审视而又向外窥探的身影,曾走过文学的河、人性的河、历史的河,这些在今天依然清晰可辨。

 

 

高二(6)班周如珊:

匡园求学两载,幸受班级与学校浓厚的阅读氛围熏陶,看了一些书。其时零散,其源泛泛,或是阅读课上,专心致志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刘擎现代西方思想讲义》,或是下课后闲来无事在班级书房随手一取《小说面面观》,或是经同学推荐特意去书店如饥似渴捧读《送你一颗子弹》。

阅读不是刻意安排的正式会面,而是寻常生活中的不期而遇。它不需要过多的事先规

划,只需拥有一颗时时向往的心。这样不仅能消解阅读大部头名著时时常侵袭的枯燥感,更有利于阅读视野的拓宽。譬如阅读《复活》,如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强迫自己,也许就感受不到E.M.福斯特所言“托尔斯泰小说中的空间感”,感受不到俄罗斯大地的辽阔。相反,不经意间翻开《霍乱时期的爱情》,便立刻为它如梦如幻的氛围抓住心弦。不由得感慨,阅读让你尝试以广博文字潜移默化地扩张个体看待世界的视角,悄然发掘生命深处种种不可言说的冲动

 

我的推荐:《白鲸》,【美国】赫尔曼·麦尔维尔 著 

    钟爱《老人与海》的同学,想必对《白鲸》也会有一定的兴趣。同为海洋冒险小说,同样承载冒险之上人类命运的重量,海明威的表达简洁犀利,而梅尔维尔则以诗性流畅的文字抒写船长亚哈与白鲸莫比·迪克的宿命决斗。“我要与你厮斗到底,即使到了地狱中心,我也要向你刺去。”这本被毛姆誉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的小书,值得一读。

 

高三(2)班 吴思齐:

阅读是一个“求贤”的过程,我在书中找寻我的挚友、老师,与素未谋面的先圣先贤交流沟通,与才华横溢的当代作家悄然相遇。在阅读中超越时空局限,找到属于我的烟波浩渺、一望无际,体悟着人类的伟大与渺小,历经着我不曾背上行囊的旅程。生活或许是一座围城。也许只有沉浸于书本阅读,才能让我们短暂逃离生活的琐碎无常,才能让我们拍拍肩上的微尘,重拾前行的勇气。沧海一笑,山河涛涛。

 

我的推荐:《巨流河》,齐邦媛 著 

    战火纷飞,风雨台湾,两代人的颠沛流离。家园历此劫难,中华儿女怀着满腔拳拳爱国情,演绎着英勇果敢、无问西东的生命篇章。这是一本含着血泪、悲怆、遗憾的成长史,讲述着齐邦媛先生的战火岁月,描绘着无数与她一道的身影……江河不废,万古巨流。

    

高三(17)班 夏艺珂 

卡夫卡曾说:我们应当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有意无意,我的书单多围绕人文关怀与启蒙展开。揭示战争毁灭人精神与情感的《永别了武器》,反乌托邦的《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寻找个体存在意义的个人史《巨流河》、《半生为人》,凝视女性的非虚构写作《天空的另一半》,讲述个人被国家遗忘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以娼妓视角反映世情的《海上花列传》,探讨人与科技关系的《少数派报告》……

从中,我们看见荒诞,看见人对体制与固化的反抗,看见绝望与希望,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奈与悲伤,看见贫困之下“人”作为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阅读,使我们看见——阅读好比一面镜子,我们看见他人的同时,也认出了自己的原型,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的一种现实,看见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我的推荐:《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就是等待。”他被人和命运遗忘在角落里。时局之变,人性之惑,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僚作风可能造成的伤害……都能在此找到。对公共事务的关心,首先来自情感,要对我们的社会、时代投以最坚定的注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写了九遍,它是我所有作品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我想,它也值得我们看九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