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校园新闻>> 新闻报道>>正文内容

全国高中唯一代表!省锡中参加教育部“教育这十年”新闻发布会

全国高中唯一代表!省锡中参加教育部“教育这十年”新闻发布会



育部“教育这十年”新闻发布会

       2022年7月5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七场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教育部在全国遴选了两个省(直辖市)和一所高中在线向全国展示高中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截至目前,作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典型代表,省锡中是全国参加“教育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唯一一所高中。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聚焦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围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发布和采访。此次“云上”新闻发布会在教育部设主会场,在上海市分会场,省锡中校长唐江澎在线参会。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唐江澎校长作了题为《落实落细国家课程方案,全面提升学校育人水平》的交流发言,讲述“高中教育这十年”的省锡中故事。他认为,省锡中虽是一所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百年名校,但面对的办学压力与改革难题,与其他地区县域高中并无太大区别。如何统筹平衡高考和未来大考、转变育人方式,真正把教育理想在普通高中做出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守国家立场、担当国家使命,努力把国家课程方案落实落细,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现实。锡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坚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引领

高中的育人目标一定不是培养只会做题的考生,必须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国家课程方案将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描述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省锡中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将“毕业生形象”表述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成为引领学生自我塑造的理想样貌。

坚持以健全的课程体系为支撑

不断丰富选修课程,整体设计了“涵育项目”与评价体系。高中三年,所有学生在修满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144个学分的同时,都要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完成《共产党宣言》阅读、完成40小时公益服务、完成600万字经典阅读、完成40项必做实验、研发一项科创成果、完成每周校园劳动轮值、掌握分声部合唱技能等“十项百分百行动”,通过相关考核,才能获得“毕业生形象”证书。

坚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

在“教—学—评一体化”中促进有效学习,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刷题模式,推进学科典型学习方式。在教学组织上,面对“3+1+2”新高考模式,探索出“行政班与教学班同在、选科组班与选课走班并行、线下选课与云上走班互补”的“省锡中模式”。在发展指导上,积极完善协同指导机制,注重加强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把握个性特长基础上,将课程选择与大学专业、立身职业联系起来,进而与建功立业、贡献国家的事业、志业贯通起来,超越“为分而学”的功利驱动,让理想信念照亮生涯规划。近年来,省锡中学生职业意向明显转变,临床医学从入学时的3%左右提升到毕业时的14%,工程科技类由不足15%提升到42%以上。

       唐说:“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要有‘底线思维’,必须确保学生每天睡眠八小时、每天运动一小时,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要有‘平衡思维’,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设定有限的目标、依靠专业的探索、相信时间的力量,哪怕今天的变革微不足道,但一定会在历史中呈现向前走的价值与意义。”

      新闻发布会由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普通高中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介绍上海普通高中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清先介绍广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成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点评普通高中教育工作特点和成效。

      《中国教育报》记者提问唐江澎校长:“高中阶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请问您的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哪些实践探索?”


唐江澎校长答: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教育面临的重大使命,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我们的高中教育,在培养基础性人才和发展学生基本素养方面优势明显,但在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方面还有欠缺。我们的人才培养存在着平均值高、最高值不高、方差不大的问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找准问题、统筹谋划、对症施策,通过全方位、多路径的育人方式创新来营造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以工程教育为例。国家发展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科技人才。但有调查显示,小学五年级学生想成为工程师的比例只有2.3%,我国普通高中在设计制作、动手创造等工程素养和工程习惯培养方面还比较薄弱,选择工程类学习的高中学生比例也不高,原来我们学校的学生想朝工程专业大类发展的也只有10%出头。

       要培养一大批卓越的大国工程师,既不能用天天刷题的模式培养,也不能用早期发现、提前招入大学“短平快”的方式造就。根本的一条,是建立高校、高中卓越工程师贯通培养的模式机制。高中阶段重在发展学生对工程科技的浓厚兴趣、树立实业报国的远大志向,大学阶段再进行专门化培养。这些年,我们学校已经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科大等高校联合开发了20余门工程科技课程,最近又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积极探索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评价人才选拔模式。选修工程课程的王同学创制作品“智能车门避险系统”获得两项国际大奖,2020年综评录入东南大学电子信息大类,大一时就加入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他的学术导师王承祥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移动通信6G先期研究学习,高校评价他是“专业方向明确,兴趣浓厚,实践能力强的高端电子信息领军人才苗子”。“工业设计基础”课程,学生经历5个模块的学习,从零基础变成设计的“大师”,目前,主城区到惠山主道口“城市景观雕塑”由我校学生课程作业转化而成。选修中科大“量子计算原理与实验”课程的学生,高中三年他们要学习光的波动性、光电效应、线性代数、量子力学基础等理论先导课程,要完成基于nv色心的金刚石量子计算原理实验、连续波实验、拉比振荡实验、回波实验、T2实验以及DJ量子计算实验,在工程科技的典型学习方式深度体验中,奠定未来工程科技引领人才的痴迷的专业热爱与厚实的研究基础。连续三年,我校录入工程专业的学生都超过40%。

       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刊总社、《新京报》、澎湃新闻、东方卫视、《新华日报》、江苏广电、无锡广电、无锡教育台、《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

      截至目前,受邀参加“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的学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省锡中、北京小学、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