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校园新闻>> 新闻报道>>正文内容

写作如何出新?边界在哪里?——唐江澎校长为高三学生开设作文课

12月14日,校长唐江澎老师以往届“苏教国际杯”高中作文竞赛题为内容开设作文课,高三年级部分学生以及语文学科教研中心全体教师聆听了本次作文指导。

唐江澎老师以“生活在别处”“成熟的心智表达”“果然”等作文题目为例,与同学们漫谈写作技巧。他区分了高考作文与竞赛作文,前者要求稳中求高,后者强调创新出奇。他强调,写作要明概念、出新意。

“今天为什么说此话题?”“能否集中说清‘一句话’?”“边界在哪里?”这是唐江澎老师向同学们分享的三句话,在写作过程中叩问自己这些问题,想清楚写什么不算跑,使言说具有针对性且能突显深度思考。

“要建立自己的阅读根据地”“引用话语要有在场感”,唐江澎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最熟悉的一本书、一位作家或是一个领域,阅读与写作融合,达到“学深悟透”。

 

课堂体悟

 

从前写作文,总对着优秀范文拙劣模仿,想从中悟出什么评分标准,抑或是应试法则,却不得其旨;听唐校长一席话,觉得还是应当回到知人论世的根本上来。在语文学习中知人,是向有底蕴的文化名人汲取营养,以自我实际的阅读体验勾勒出一个伟大思想的具体样貌,力求对单一对象的读深悟透。当一个人自诩读了很多名著,却没有对任何一个思想者的整体了解,难免失之浅薄甚至误解。而论世,则是关照着中学生所处的现实社会,要求我们对实际有所思、有所辩,让自己的思想体系也具有整体性,而非对着虚空的论题胡言乱语。当思想立足于现实界,则其必然是锋利而具体的,不会流于泛泛。我想,唐校长一个半小时的生动讲述已对我的写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高三(6)班 彭玥宁

 

毕飞宇曾言: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一种局限。我们谈写作,曾也难免囿于被教化的语言指导,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而如今似乎写作这个词更指向一个词:我们。或许,我们是指同一个语种,同一社会,同一个文类,但这人人言殊的语词背后,毋宁归结成一个姿态:在场。文章的自洽性构筑了完美的堡垒,但我们也被困于表象,深陷其中,难以脱离。就好像寺山修司曾呼吁,丢掉书本到街上去。提笔之前,不妨走出自己的天地,投身世人的当场冲突,见众生,见天地,也见自己。——高三(1)班 杨琦

 

以往写考场作文,都是集中精力在积累的素材库中搜寻能用的素材,寻找最合适最切题,自己认为最能吸引阅卷老师的一些所谓的好材料,七拼八凑,甚至有时不惜断章取义,自以为得其实。昨天倾听唐校长一节课,我终于明白,真正的好作文,绝对不是靠素材堆砌取胜的,而是靠理解素材的深度来提升文章思想的深度,即必须对某一个名家,或是某一本经典名作有深入研究,并充盈自己的作文,才有自己思想的痕迹,而不是素材堆砌出来的不同人思想的汇聚,这样的作文,才应当是真正有思想深度、思想内涵的好作文。——高三(7)班 张愉忱

 

作文课上,大家先认真思考、交流了部分竞赛作文题,而后唐校长对我们进行指导。这堂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一篇文章一句话,二是学深悟透。这两点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专精。这也正道出了我们现在写作文的一大弊病:什么都了解一些,却什么都写不好。这堂作文课为我明晰了今后作文的改进方向,也让我对作文乃至读书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高三(18)班 刘子俊

 

唐校长的作文指导无疑开启了通往文字盛宴的另一大门。一句话,集中一点的微言却引发思维的欢腾与想象的碰撞。他带领我们提取文段的核心,挖掘作文题中隐藏的竟然,以一位语文教学者的专业,走过那么多边界。朴实而又精妙优美。读透一个人,一本书的鼓励,是意料之外的果然,警示我看到自我认识的浅薄,从而在更远的生命长河里,学深悟透。谦逊的知识库,幽默的语文老师,平易近人的校长——让我们文字拥有思想与灵魂的导师。——高三(2)班 陈心意